29 10月 2010

從法國大罷工看台灣青年的權利意識

近日來法國大罷工造成法國國內動盪,許多公共設施因為罷工潮無法順利運作,雖然造成許多不便,但法國的罷工卻有高達七成的民眾支持,其中在學學生以及社會青年更是此次罷工的重要參與者。

法國的罷工潮除了反映了對於政府延長退休年齡制度的不滿,更反映出長期以來法國人堅實的權利意識。對於政府的政策不滿,法國人民不避諱採取抵制跟抗議行動。這次法國推動「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其直接影響主要為即將退休的勞工,但這場罷工潮卻有為數眾多的學生參與,並持續擴大,原因在於「退休改革法案」將退休年齡的延長,將會造成法國青年增加兩年可能的失業或待業時間,另外法國青年對於國家債務的急速增加與失業率的升高感到不滿,這些因素都使得法國青年決定站出來向政府示威,以罷工、罷課的方式抗議。

但同樣反觀台灣的高額負債與高失業率,台灣青年似乎沒有凝聚像法國大罷工一樣的行動能量。台灣青年人對於國家高失業率與高額負債也沒有太大反應,甚至對於在學研究生的獎助學金遭刪減亦沒有出現相當的反抗,對於政府將補助中國來台研究生每月三萬元的政策,學生也沒有任何反抗。

當然,有論者認為台灣的問題尚未演變成如同法國那麼樣嚴重所以學生沒有抗爭。但我們仍然應該思考,台灣學生的權利意識是否建立了?對於自身權利以及公共政策影響層面的認知是否成熟?

法國學生的權利意識自1968年達到一個高峰後,學生對於各類公共議題的關心程度都相當高,特別對於世代正義這種攸關自己世代的權益的議題相當關注。在這種對自身權利的意識下,導致法國學生對於此次「退休制度改革法案」修法提出了「反對退休新法,捍衛我們的未來」、「給年輕人工作」的訴求。在他們眼裡這樣的修法是對下一代未來的犧牲,是世代間的不正義,因此要反抗。

反觀在台灣,惡質的舉債文化,政治人物每到選舉便開出許多支票,執政後便舉債來實行需多無意義或效能不彰的公共建設,增加下一代的負擔,但年輕人卻仍感受不到壓迫,甚至產生一種鄉愿與順從的心態,這是使台灣社會停滯不前與惡質政治文化不斷循環的重要原因。

法國罷工對我們的啟示

2010-10-28 工商時報 【本報訊】

法國政府修法將退休年齡調高到六十二歲引發的罷工與學潮持續升高,首都巴黎等地示威者十八日與鎮暴警察爆發嚴重衝突,全境多處道路被罷工的卡車司機封鎖。圖為法國當局下令煉油廠工人復工,但工人在煉油廠要道燒輪胎,還好整以暇地欣賞。(美聯社)

 法國總統薩科奇所推動的「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將最低退休年齡從60歲延長到62歲,自本月初起在法國各大城市掀起罷工潮,估計高達250萬人參與這場罷工,引起全球矚目。導致法國所以必須延長退休年齡,除了持續增加的高齡人口推升退休給付壓力外,財政捉襟見肘才是根本原因。法國政府債務占GDP比重於2008年已升至75.7%,早就超過《馬斯垂克條約》的債務上限。以如此困絀之財政,面對日趨沉重的退休金給付壓力,薩科奇遂推動這項改革法案。

 今天法國政府所以推動「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而民眾罷工抗爭雖帶來諸多不便竟也獲得近7成民眾的支持,顯示法國面對人口老化、財政困境與人民的福祉,正陷入決策的兩難。然而反躬自省,法國今天所面臨的高齡化、財政困絀、青年失業等問題,我國也遭逢同樣的困境,甚或猶有過之。

 法國高齡人口比重16.5%雖高於我國的10.7%,但是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極快。依經建會估計,再過10年台灣的高齡人口比重即達到今天法國的水準,並且在民國114年老年人口比重即逾20%,進入超高齡社會。而我國政府債務占GDP比重目前雖僅39.8%,低於法國,但若把舊制軍公教退休金、退撫、公保、勞保、農保及健保等未來30年政府應支付的「潛藏債務」計入,則我國債務已是天文數字。依行政院主計處估計,僅這些「潛藏債務」即高達13.7兆元,相當於台灣一年所創造的GNP,顯然台灣的財政壓力之大,並不在法國之下。

 這次法國罷工除了反映法國高齡人口日多、社福支出困境及財政危機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景象值得探討,那就是在這次罷工裡,法國各大學及中學的學生積極聲援。4年前,法國政府擬修訂「首次就業合約法」,允許雇主可以任意解僱26歲以下、年資不滿兩年的勞工,逾百萬青年人憤怒罷工可以理解;但本次修法所影響的是即將退休者的權益,青年人距離退休尚遠,何以仍響應如斯?深究其因,近年法國青年人失業日趨嚴重才是導火線。他們認為自己是被犧牲的一代,抗議的標語寫著「反對退休新法,捍衛我們的未來」、「給年輕人工作」,一語道盡青年人走出校園後的失落與無奈。

 台灣青年人的失業率近年來同樣正急速升高。民國80年代初期,20~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只有4.5%左右,但是如今青年人的失業率已升至14%。即令今年景氣回升,9月份這個年齡層的失業率仍達14%;25~29歲這個年齡層的失業率也達8%,遠高於平均失業率。這麼高的失業率若不能獲得改善,我們的青年人如何不對政府、社會失望,進而感到自己是被犧牲的一代?

 看看我國政府因應未來30年各類軍公教退休金、公保、勞保、農保等退休給付,這13.7兆元的潛在負債雖不會立即帶給政府財政壓力,但隨著台灣高齡人口逐年升高,退休給付壓力也必定與日俱增,潛藏的債務將會轉化成實際的財政負擔。政府每每在減稅討好特定族群時,對財政惡化絲毫不以為意,如此短視的決策豈非向我們預告:法國的今天,就將成為台灣的明天?

 另外,針對年輕人失業率升高的問題,政府當局除了提出就業方案進行工資補貼及增加實習名額外,長期以來負責人力培育的教育部與產業政策規劃的經濟部缺乏聯繫機制,導致大學校園所培養的人力難以為企業所用,年輕人學非所用的現象日趨嚴重。如今青年失業率攀升,雖有全球化這項不可抗力的因素,惟政府各部會長期以來沒有建立教育政策與產業政策的聯繫機制,豈能卸責?

 回顧歷史,近20多年來每次大罷工,執政者總是強調罷工將對經濟帶來重創。1987年韓國百萬人大罷工抗議「低工資、長工時」,韓國官方宣稱如果罷工繼續擴大惡化,會使得國家經濟和秩序完全癱瘓;4年前法國百萬人罷工反對「首次就業合約法」時,法國官方也警告這將嚴重影響國家的海外形象。這次罷工,薩科奇更聲稱將使法國經濟付出30億歐元的代價。罷工確實會影響短期經濟表現,但罷工卻也是及時呈現經濟社會病灶的溫度計,與其迴避,不如面對、反思並加以調整,如此才能讓失衡的經濟重新回到穩健成長的軌道。

 台灣今天雖還沒有出現法國如此波瀾壯闊的罷工潮,但觀察國內當前的財政、人口及青年失業情況,我們認為此刻是到了該未雨綢繆的時候了。

轉錄自: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3x122010102800199,00.html

26 10月 2010

繁文縟節與校園社團不自由(一)

最近零貳社的夥伴們正在思考是否要向學校申請成目前學校所規範定義下的社團組織,但是當我們查看這些校內規範、條文,以及繁雜的細則,卻發現成立一個社團竟需要這麼受這麼多的規範與限制。而這些限制,令我們百思不解之處是它究竟有何意義?而學生社團又為何需要受到這些規範的限制?

在成大的學生社團成立辦法中,有許多的規範令我們百思不解,究竟這些規範是如何被合理化?
例如:

第四條:學生事務處設學生社團審議委員會,審議學生社團之成立、解散、經營、管理、經費審核、評鑑、獎懲、輔導老師及校外教練聘任資格等相關事宜,成員由學生社團幹部、學生自治團體幹部、學校行政人員、教師等共同組成,並得邀請校外人士參與,其設置要點另訂之。

第五條:學生社團由學生事務處輔導之。
學生事務處為輔導社團,得檢查社團活動記錄、財務狀況及各種必要資料,並定期辦理社團評鑑。
學生社團活動如有重大困難,學生事務處得經社團輔導老師同意,依個案派員作特別輔導。

第六條:學生社團活動有違反法令、校規、公共秩序、善良風俗,或其活動與社團宗旨不合者,或無故未參加社團評鑑者,得經學生社團審議委員會決議,由學生事務處解散之。

在上述三條規定中,指出學生社團的成立、經營、懲罰與解散需要經過社審會這個上級機關所審核,而學生社團有義務要接受社團評鑑,若不接受社團評鑑則校方得以令其解散。

我們不禁要問,學生社團的自主性何在?學生社團的活動、方向何以需要被一個上級機關審核?學生社團是否能夠真正自治?這些規範似乎在每個大專院校都清晰可見,但這些從舊時代遺留下來的繁文縟節在今日人權與自由價值普及的時代,卻仍舊綑綁住學生的自主。

在20年前的那個世代,已有許多的學生問過為何我們的社團需要有指導老師?為何我們的社團需要接受評鑑?為何我們社團可以因為不符合學校或執政者的意識形態而被勒令解散或限制活動?經過20年,校園內關心此一問題的學生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校園內逸樂文化的提升,歌舞昇平的時代來臨,校園內看似和樂融融,但那禁錮學生自主的牢籠仍能屹立不要,全憑著學生對於自我權利的認知錯誤與冷漠。